陈其钢是做什么的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陈其钢是做什么的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陈其钢是做什么的
陈其钢
陈其钢,1951年8月28日出生于上海,旅法华人作曲家,毕业于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4年赴法国留学后,被梅西安收为关门弟子。
1987年,凭借作品《梦之旅》和《源》,分别斩获德国和意大利两项国际作曲比赛大奖,这是他作为作曲家创作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1993年,陈其钢荣获“梅狄西斯庄园奖”。2004年,受聘担任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这是法国音乐历史上第一位非法国本土音乐家获此殊荣。2005年,他获得了具有“法国诺贝尔音乐奖”之称的“交响音乐大奖”。2007年6月,陈其钢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为奥运会创作主题曲《我和你》。2013年,为了表彰陈其钢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以及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法国政府向其颁发了象征国家荣誉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中文名:陈其钢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1年8月28日
职业:作曲家
毕业院校:中央
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梅狄西斯庄园奖
法国“交响音乐大奖”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法兰西学院罗西尼奖
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
代表作品:《我和你》,《蝶恋花》,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山楂树之恋》
早年经历
陈其钢自幼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与良好培养,中学时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_单簧管。1973年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江歌舞团,曾历任省级管弦乐团演奏员及指挥、作曲等。1977年,陈其钢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录取,师事罗忠熔,经过5年的潜心学习,以全优成绩毕业。198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次年赴法国深造。留法期间破例被梅西安纳为关门弟子,逐渐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作艺到为人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1988年,获取巴黎大学(Sorbonne)硕士学位和巴黎音乐师范学院高级作曲文凭。
创作经历
1986年,作品《易》获法国巴黎“第二届世界单簧管节作曲国际比赛”第一名。1987年,受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委托创作《梦之旅》和大型管弦乐《源》,并凭借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1988年德国达姆施塔特“第三十四届夏季国际音乐节”奖学金奖和意大利“第二十七届Triest交响乐作品国际比赛”特别奖,这是他作为作曲家创作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1989年,获布朗热国际音乐基金会奖金。
1990年,受法国文化部“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文化工程”委托创作萨克斯与室内乐协奏曲《火影》;同年,受荷兰新乐团委托创作《水调歌头》。
1991年,获法国音乐版权组织(SACEM)颁发的HerveDugardin年度奖;同年,应法国文化部委托创作长笛协奏曲《一线光明》。
1992年,作品《回声》获得“Saint-Remy-de-Provence管风琴作品国际比赛”特别奖,第二次荣获布朗热国际音乐基金会奖金;同年,法国文化部、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和法国音乐版权组织联合出版"陈其钢作品专辑"CD,列入"法国当代音乐"唱片系列。
1993年,受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IRCAM”委托创作《孤独者的梦》;应美法联合音乐基金会邀请在LaNapoule古堡生活创作;荣获“梅狄西斯庄园奖”。1993年至1997年,应邀四次出任台湾国际作曲研习营教授。
1994年,受邀出任“入野国际作曲比赛”评委。1995年,担任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现代音乐顾问,主办第一次在法国举行的大型中国音乐节,主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新音乐创作;受法国文化部委托创作民乐室内乐《三笑》;受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委托,创作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同年,应德国室内爱乐乐团“DeutscheKammerphilharmonie”之约创作双簧管协奏曲《道情》,由德意志室内乐团在不来梅首演。
1996年,受荷兰新乐团委托创作古琴协奏曲;受聘担任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客座教授;担任里昂(Lyon)现代音乐节艺术顾问,主办第一次在里昂举行的中国现代音乐节;其创作的民乐室内乐《三笑》在法国广播音乐节由华夏室内乐团首演。
1997年,受邀担任法国Avignon“第二十一届CentreAcanthes国际作曲研习营”教授;出任“贝藏松第九届国际作曲大赛”评委会主席。
1998年4月,陈其钢应法国国家电台之约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创作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并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
1999年4月,在陈其钢的倡导与帮助下,“第46届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亚洲区预选赛由原来的日本移到北京;同年,受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委托创作管弦乐组曲《五行》;应中央芭蕾舞团之约,开始为张艺谋导演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音乐,这也是陈其钢与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
2000年,担任巴黎音乐城艺术顾问,成功举办了“龙之声”中国音乐节和中国钟铜乐器展览,邀请了一批中国传统器乐演奏家和作曲家赴巴黎献艺;受法国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委托创作钢琴曲《京剧瞬间》,并特别设立“陈其钢作品演奏奖”;受库谢维茨基音乐基金会委托,为大型交响乐团和民族室内乐团创作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受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委托创作二胡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由荷兰文化部、荷兰现代艺术博物馆、荷兰政府电影基金会联合出资的《水调歌头》艺术片也于同年开始拍摄。
2001年5月2日,由陈其钢担纲音乐创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北京首演;10月,凭借曾获巴黎市政府“2000年大奖”的作品《五行》,成为英国BBC国际作曲“大师奖”五精英之一。
2002年,由库谢维斯基基金会和法国广播电台联合委托的大型管弦乐组曲《蝶恋花》在巴黎首演;10月20日,在北京举办“蝶恋花—与陈其钢对话及作品专场音乐会”;同年,受邀担任
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2003年1月,Virgin/EMI唱片公司在全球发行陈其钢作品专辑《蝶恋花》,该专辑被世界权威杂志《留声机》评为三月“全球十佳唱片”;同年,应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委托,创作室内乐作品《走西口》,该作品还获得了2004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传媒推荐奖”和“唱片公司推荐奖”。
2004年,受聘担任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这是法国音乐历史上第一位非法国本土音乐家获此殊荣。2005年,法国音乐版权组织授予陈其钢最高终身音乐荣誉奖“交响乐大奖”。
2006年2月10日,Virgin/EMI唱片公司全球发行的陈其钢作品辑《道情》在法国上市,该专辑还获得了法国查尔斯·克罗学院“最佳年度现代音乐唱片奖”,并获评BBC音乐杂志5星CD;参与创意在“上海之春”举办的“外国作曲家写中国”作曲国际计划,并担任艺术总监。
2007年,在法国权威音乐杂志“音乐家通信”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被法国中学教师评选为“2006年度最佳作曲家”;5月5日,陈其钢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贺绿汀音乐厅演出“蝶恋花专场音乐会”;6月,陈其钢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为奥运会创作主题曲《我和你》。
2008年,获“奔驰AMG-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同年,被香港演艺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9年,受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委托创作《二黄》,并于10月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世界首演,由郎朗担任独奏;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获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音乐创作特别奖”;同年,受邀为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创作电影音乐和主题歌。2011年,再次受邀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创作电影音乐,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并入选第8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的初选名单。
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颁发的”罗西尼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受邀担任英国ValeofGlamorgan音乐节驻节作曲家;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乔治·本杰明对位陈其钢——伦敦小交响乐团当代作品音乐会”。
2013年3月,陈其钢获选凤凰卫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12月20日,为表彰陈其钢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以及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法国政府为其颁发了象征国家荣誉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14年,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创作电影音乐和主题曲《跟着你到天边》,并获得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7月,为中国爱乐在逍遥音乐节首演创作小号与乐队协奏曲《万年欢》;受上海交响音乐厅开幕音乐会委托创作《京剧瞬间-交响前奏曲》,并进行了首演;11月,陈其钢参与创作主题歌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在江西首演。
2015年4月17日,陈其钢创作的《乱弹》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作世界首演,由香港管弦乐团演奏,女指挥家张弦担任指挥。受邀担任2015-2016乐季上海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2016年3月,受聘担任北京国家大剧院驻院艺术家;6月,凭借为电影《归来》创作音乐,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音乐奖”。
个人生活
2012年9月4日,陈其钢爱子陈雨黎因车祸在瑞士苏黎世逝世。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古典音乐作品
奥运音乐
电影音乐作品
歌舞剧音乐
社会活动
2011年1月,陈其钢受聘担任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专家,旨在建立积极有效的委托创作机制,培养青年作曲人才,带动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繁荣;2012年和2014年,又分别启动了“青年作曲家计划”第二期和第三期。
2014年9月,开办“躬耕书院-陈其钢音乐工作坊”,开展公益音乐交流项目。
2016年4月23日,参加在
北京大学举办的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活动,与白岩松及现场观众畅谈古典乐。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陈其钢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创造和极高的才能,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欧洲音乐构思的完美融合。(梅西安评)
陈其钢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巧妙融合,很好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与思维的有机相融。其作品风格细腻而内省,加之他形象儒雅,身上自有一种古典诗人般的气质,因此被人称为“音乐诗人”。(网易评)
陈其钢刃有余地游走于严肃音乐、
流行音乐与影视音乐之间,作品充满灵性与生命力,充满着个人强烈的音乐态度、性格与气质,是各方面都成绩斐然的“三栖作曲家”。(新浪网评)
陈其钢自幼学习民乐并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创作技法又受益于老师梅西安,因此他的作品能自然流露出一种融合感,知识、技法、生活积累,这三点缺一不可。(文汇报评)
趣学号
谁知道女古琴演奏家?
戴晓莲, 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随叔外公、著名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先后还受教于吴景略、姚丙炎、吴文光、林友仁、龚一、成公亮等多位古琴大师。多次举办过讲座、音乐会、国际艺术节演出等活动,足迹遍布包括港台在内的祖国各地以及欧洲、澳洲。出版有《广陵琴韵》、《中国古琴艺术》个人独奏专辑,曾为《十大古琴名曲》、《名琴名曲》、国外世界音乐专题等CD、VCD出版物录制独奏曲目。 2005年录制出版了教学VCD《学好古琴》和《经典古琴名曲》专辑。多次参与现代音乐MIDI制作古琴音乐录制和影视配音等。被列入二十一世纪英国大词典世界音乐名人条目。曾与德国海德堡交响乐队、法国Aleph室内乐团、国内“大音乐集-室内乐”合作现代作品的首演。在国内国际各类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和打谱琴曲数篇。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开设古琴专业教学、古琴音乐文化专题理论课程,担任研究生、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因陪郑重老师看画展,乐府琴馆首期学员的毕业典礼我没参加。晚上我还是赶到了琴馆,大家还没散,女学员们都换上了旗袍或别的中式正装,一个个都像绽放的花朵一样美丽。馆主老路前两天就购置了专业级的定向话筒,所有的演奏都录了音。第一期古琴班三个班共15位学员,每周一次共三个月的课程,均由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戴晓莲老师教授。毕业典礼上共有11名学员上台演奏,据说有好几位学员因为练得勤,自己摸会了一些课堂上未教的曲子,让老师有些意外。
因为我经常去琴馆,学员们大部分我都很熟。他们大多是在上海工作或学习的外地人,其中有4位澳门的学生和一个加拿大姑娘。这些学员有IBM公司的,有学中医的,有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进修生,也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老师,还有搞广告设计和经商的。乐府琴馆的学习气氛非常好,每天晚上都有学员们在练琴,互相切磋。晚饭也经常在一起吃,大家AA制买单,我也和他们一起在东北小饭馆里吃过好几顿饭。第一期学员中除了极少数有古筝基础或钢琴基础外,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和乐器打交道。他们都纯真简单地热爱古琴音乐,身上很少有别的什么习气。
大家告诉我,下午戴老师为学员们送别的一曲《阳关三叠》特别感人,对乐曲的处理水准远远超过AUVIDIS在法国给她制作的那个版本,有不少学员听的时候都流泪了。老路开始播放下午的录音,他的钱没白花,录音效果非常好,比老八张的录音好多了,我甚至觉得和港台的专业录音也有一拼。
王维的原诗《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知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曲唐代就广为传唱,宋代也有几种唱法,苏轼就曾唱过。现存琴谱中也有多种,有的长十几段,有的则只有三段。现在演奏较多的是明代《太古遗音》(1609)里的版本,《琴学入门》(1864)里又将琴曲歌词略有加工,现在的歌词除王维的原诗外,前面加了“清和节当春”,后面加了“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最后还有一段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一段调弦后,琴声非常平正地开始。戴晓莲过去给人的印象是琴声较硬,这次一上来却感觉到有几分她叔外公张子谦的高古。下午,我刚和老郑谈到他女儿海瑶为艺术家徐冰写的文章。徐冰在西方知识界也很受推崇,特别是他得奖的近作,拿911废墟的尘埃在博物馆地上撒出英文“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西方人大大领悟了一次东方文化。徐冰的构思很巧妙,先在地上放好字模,待尘埃落定后再撤去,显出空心的字。而曾为慧能撰写碑铭的王维禅缘很深,在他的诗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非什么“色即是空”的马后炮,而是从一开始就非常透脱的底色。“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句,正要有一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味道,戴晓莲起句的处理,在我听来是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原诗的韵味的。
从“客舍青青”一句开始,每个人都能听出琴声中的感情。人生正如行旅,生命只是客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实在是再想不出比王维更好的文字来形容这种人生体会了。中国的古琴虽然是单旋律音乐,但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各种指法能表现出变化丰富的音色,再加上按弦声和揉弦的摩擦声,虚实相应,其实也能让人体会到“复调”的感觉,只是这种感觉更加空灵敏感。现在为了稳定音质、扩大音量和耐用,一般都把丝弦改成了钢弦,揉弦声和琴声的对比已变小了些。《阳关三叠》并不算很难的曲子,但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指法再三表现,听者的情感随着音色的变化跌宕起伏,简单的线条显得丰富厚实。琴馆里养了一只叫不出名字的小鸟,红嘴白羽,鸣声非常悦耳,录音里听到它当时也在叫。老路说以后要辨出“乐府版”的录音很容易,有鸟叫的就是。
三叠过后,一阵泛音,羽调又转为商调,尾声回到一派空明平远。也许是意识到前面弹得有点太投入了,戴晓莲这时收得非常沉稳讲究,颇有“渭城已远波声小”的意境。我不知道其他的学员是怎么理解这首曲子的,只知道不少人掉了泪。其实,我是弯弯绕绕想多了,流泪的小姑娘们只是简单地为师生惜别的深情打动。
据说,演奏结束时,戴晓莲不顾大家被她煽起的情绪,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反复地查看那把她刚用过的琴,冒出一句:“这里怎么被嗑了一下,蛮可惜的。”老路认为她是在掩饰自己,他告诉我,在音乐学院,15年来古琴专业只招过一名学生,今天不管怎样她应该还是很高兴的。

萧友梅在音乐教育上的贡献?我国第一所音乐专科学校建于那一年?全称是什么?创办者是谁?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从事
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
萧友梅
(1884~1940)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明。原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1884年1月7日生于香山县,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幼年在澳门开始接融西洋音乐。1899年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1901年留学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东京音乐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
哲学科,攻读
教育学,并学钢琴声乐。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1912年10月,又留学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1916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原名为《十七世纪以前中国乐队的历史性的探索》)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春回国,任教育部编审员,并与杨仲子等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任科主任(后音乐体育分科,任音乐科主任)。翌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并担任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经他建议,音乐研究会于1922年底改为音乐传习所,他任教务主任,并组织了管弦乐队,自任指挥。1923年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1927年,该校停办,他到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院,他先后任该院教授兼教务主任、代院长。1929年9月,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担任校长,直至病逝。
萧友梅毕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他认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历代向无真正音乐教育机关之设立”。为此,他力主学习西洋音乐发展的经验,并具体着手创建专业音乐院校,直接参加教学活动,还编写了许多教材。如:《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6册,1924~1925)、《新学制唱歌教科书》(3册,1924~1925)、《风琴教科书》(1924)《钢琴教科书》(1925)、《小提琴教科书》(1927)《和
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等。此外,还发表了50余篇音乐论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1920)、《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古今中西音阶概说》(193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国旧乐不振之原因》(1934)、《复兴国乐我见》(1939)等。
萧友梅也是中国近代较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在德国留学时,他已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和钢琴曲《哀悼引》等。回国以后又创作有《别校辞》和《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和两部大型合唱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和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以钢琴曲形式出版)等。这些不同体裁的创作,在中国都属开创性的尝试。他于1920年所作《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他的歌曲作品,多数为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学生生活,其中有一些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祖国山河残破的悲愤感情,如《问》、《新雪》、《国土》、《南飞之雁语》等。其中《问》的音乐纯朴亲切,曾被广泛传唱。还有一些则同当时的反帝爱国斗争有直接联系,如《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国耻》和《国民革命歌》(1928)以及《从军歌》(1931)等。其歌曲除部分散见于报刊外,多数收入《今乐初集》(1922)、《新歌初集》(1923)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
回应补充:
“1927年,该校停办,他到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院”
当然就是萧友梅办的阿= =
以上就是陈其钢是做什么的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趣学号。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趣学号:
www.quxuehao.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