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13:14:28 | 趣学号
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词虚词的相关知识点,如何准确掌握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下面小编简单整理了一些虚词,以及在文中的意思。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趣学号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
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
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中学教材有时说而通尔。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三)动词用作比况动词,译为如同、好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在古汉语中,何曷盍三字音同义通,都表示疑问。
(一)作疑问代词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语序要调整。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
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那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词虚词的相关知识点,如何准确掌握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下面小编简单整理了一些虚词,以及在文中的意思。18个常见的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
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词虚词的相关知识点,如何准确掌握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下面小编简单整理了一些虚词,以及在文中的意思。18个常见的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
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
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
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故舍汝而旅食
2022-11-08 13:14:03
2022-11-08 13:14:30
2022-11-08 13:14:28
2022-11-08 13:14:21
2022-11-08 13:14:25
2022-11-08 13:14:26